聂珍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语学科“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会长、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
蒋洪新教授的新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作品——《T.S.艾略特文学思想研究》是代表我国T.S.艾略特研究最新成就的创新成果,是T.S.艾略特研究学术史上一个新的学术标志,也是T.S.艾略特研究不可不读的文献。
T.S.艾略特是著名的英美诗人、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更是现代派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世界影响至今未衰。75年前(1948年12月),艾略特因“对当代诗歌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此后一直是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对象。早在20世纪20年代,艾略特已为中国学界所知。1933年2月,艾略特的《传统形态与个人才能》经由曹葆华翻译并在《北晨学园》512、513号上发表。这可能是最早译介到中国的艾略特的文论。次年5月,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又经卞之琳翻译在《学文月刊》第1卷第1期上发表。1937年,艾略特的《荒原》经由赵萝蕤翻译、叶公超作序在上海出版。由此可见,早在20世纪20年代,T.S.艾略特已经被翻译介绍到我国,在30年代已经开始研究了。
但是,我国对艾略特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张剑和蒋洪新两位学人为代表。当然,我国有不少学者都是艾略特的研究者,如陆建德、董洪川、吴笛、傅浩等教授都在艾略特研究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有趣的是,张剑和蒋洪新两位学者研究艾略特都是从攻读博士学位开始的。张剑教授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深造,回国后于1996年出版英文著作《艾略特与英国浪漫主义传统》。这一年,蒋洪新完成了研究艾略特的博士论文的写作,获得博士学位。蒋洪新的导师袁可嘉先生是深受艾略特影响的“九叶诗派”诗人,因此,蒋洪新对艾略特的研究可以说是师承“九叶诗派”而来。他分别于1998年和2001年出版的《走向<四个四重奏>——T. S. 艾略特的诗歌艺术研究》和《英诗新方向——庞德、艾略特诗学理论与文化批评研究》,说明他的努力结出了硕果。此后又出版有关艾略特、庞德等作家的诗学理论与文化批评研究著作多部。蒋洪新对艾略特的研究坚持近30年从未中断,表现出可贵的学术韧性。正是这种坚忍不拔、契而不舍的精神,他对艾略特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新的高度,孕育出了《T.S.艾略特文学思想研究》这部学术著作。
《T.S.艾略特文学思想研究》不仅是目前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艾略特文学思想的学术专著,而且也是国际学术界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艾略特文学思想的学术专著,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艾略特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奠基人和开创者,不仅在诗歌和戏剧创作上取得了重要成就,而且在文学理论与批评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写作的学术论文有数百篇之多,如《诗的功能和批评的功能》《基督教与文化》《传统与个人才能》《批评的任务》等论文,都对西方和东方的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艾略特自己曾说:“政治上,我是个保皇党;宗教上,我是个英国天主教徒;文学上,我是个古典主义者。”他企图用“宗教复兴”解决社会问题,从不同角度揭示西方社会的庸俗、无聊和空虚,反映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他的《荒原》充满神秘,晦涩难懂,曾经被指责为“疯人院的肮脏梦呓”和“假冒博学的胡诌”,但它的现代性和象征手法已逐渐为世人接受,被视为现代诗歌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但是,艾略特的思想和创作十分复杂。
现在,艾略特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既为显学,一方面说明它的重要、前沿,另一方面说明它的深奥、复杂。可以说,在西方现代派作家中,艾略特是研究难度最大的诗人。无论西方学者还是东方学者,研究艾略特都是一种挑战,需要深厚的知识积累,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需要先进的学术思想,需要挑战自我的勇气。蒋洪新教授在文学、翻译学、高等教育学等领域笔耕不辍,在诗歌尤其在艾略特研究、庞德研究方面用功最勤。他紧紧抓住艾略特的非个性化理论、诗歌的语言与建构、文学批评功能与用途、文学与宗教思想进行细致的探究,在西方文学思潮的学术背景中梳理艾略特文学思想的轨迹,用中西文明互鉴的视角对艾略特文学思想的源流、内涵、影响进行考察分析,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语境下建构本土文学思想,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而着力建构自己的艾略特研究学术话语体系。可以说,《T.S.艾略特文学思想研究》一书是对蒋洪新教授潜心研究艾略特近30年的最大回报。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